- N +

产品优化思路,产品优化思路怎么写

产品优化思路,产品优化思路怎么写原标题:产品优化思路,产品优化思路怎么写

导读:

Intro...

产品运营的思路

管理学要求我们做两件事情:1、做正确的事;2、正确地做事。

简单来说,我们既要做得有效果,还要做得有效率。也可以说,那些能拿到结果以及能提升效率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这是规律。

产品运营可以从这两件最基本的事情出发去做。

一、做正确的事。

无论你做的产品是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APP上的某一个部分,还是针对公司内部员工的操作后台,首先一定要明确你的用户是谁?以及他们通过这个产品,要达到什么目的?帮助他们达到他们的目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产品也就完成了它的一半使命。

所以产品运营第一步,一定要明白,我面向的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业务的本质,也是产品从0到1的最初始原因。例如一个母婴类的垂直平台,首先一定是满足妈妈们的购物需求,在这个基本点上,发散出去。妈妈们为什么要来你这个平台购买?因为信任?因为低价?因为习惯?或者别人推荐?妈妈们要买什么?用品和服饰?买的时候看中的又是什么?标品看重的是品牌,是口碑,是健康等因素;然而非标品看重的可能更加是款式,然后才是材质,价格,颜色大小之类。

那么好。如果需求是明确的,我们是否为了让妈妈更加信任这个APP而在做一些事情,一些产品的功能。比如口碑,比如优质品牌的展示加权,比如商详说明中与其他平台的差异性,等等。针对标品与非标品,在购买因素的体现上,是否有不同的着重点。如何让用户打开APP的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一个靠谱的卖母婴的APP。

明确了需求,以及知道了要做什么,接下去就是怎么做。这就涉及到方案的问题。其实一个需求,一个功能,往往会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总是在一些特定的背景下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就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技术难关,比如时间限制,比如底层数据一些历史原因等等。在为了某个需求做产品方案的时候,一定是要结合多方面去考虑的,这个时候优先级这个事情就显得十分重要。需求功能会因为时间或者技术原因被砍掉,但是核心的功能,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争取保留下来,否则整个产品就失去了很大的意义。

另外,要有迭代的思维。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重点,不要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这样产品不肯,设计不愿意,技术也吃不消。不同的阶段,根据需求的层次不同,优先级不一样,产品需要进行1期,2期,3期的迭代,不断地去完善和优化。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定是螺旋式上升的。

二、正确地做事

用户买东西,从想买一件东西到真正拿到并且使用,满足了自己的某个需求。这需要时间。一个公司想要给用户提供某种服务,把某些东西推给用户,同样需要员工在公司里花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那么,在所有的流程里,哪些步骤是最阻碍用户下单购买并拿到商品的,哪些步骤是最浪费员工时间去达到自己目标的。找出来,优化它,提升所有人的效率。这是产品的另一半使命。

在用户端,表现出来的就是购买决策,以及用户体验。其实人们买东西有时候关注的点就那么些,比如品牌,比如价格,比如别人购买后的一个反馈。那么这些对于用户来说十分影响她决策的因素,是否已经在显眼的位置得到了展示,是否方便她第一时间去看到了。用数据来表现,就是整个的流量漏斗,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用户在看到哪一步的时候看不下离开了,那么在那里,你要考虑是否展示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或者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操作,让原本很忙的他们还要浪费时间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

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以及重点展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信息,这是产品最最基本的。这些你可以在基本操作流程和流量漏斗数据中去不断地寻找可优化的点。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

当然,在产品的角度,你还要考虑,这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是很多人的问题。如果你一下子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共同问题,帮助那么多人提升了效率,比你给小部分人提升了效率,意义更大。简单来说,你给100个人每人提升3分钟,比10个人每人提升6分钟,要有意义。这是一个时间争夺战。奥,这里的前提一定是他们做的事情本身都是正确的且有差不多价值的。错误的,没有价值的事情,你做的再多再快,仍旧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学,都是有用的。

产品迭代建议的分析思路

产品设计是自顶向下,而产品分析是自底向上。

拿到一个产品,先看到的是它的交互界面,然后是模块,之后是每个模块的功能,再之后是每个功能的流程。

找到流程,对比不同竞品的流程,再结合产品的商业化模式,就可以推理出产品的用户定位。(其中,“流程”在不同功能里体现可能不同,如视频分发产品体现在分发机制上,搜索引擎体现在搜索结果匹配机制上,不只是指业务流程。)

有了用户定位,就再进一步推理产品的核心用户、次级用户、边缘用户分别有什么特征,归纳为自然属性特征与行为倾向特征。

由于产品迭代优化有三个主要的方向:

最紧要的是改重要的bug,然后是优化核心用户体验、外层用户向内层用户的转化并行。

于是就可以基于这些目标,为产品提出优化建议,这些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更深层次的分析主体。

要分析主体,就要掌握分析的方法。

bug通过走查,用户体验与转化可以借助用户体验地图来分析:

首先梳理用户要完成这个行为,现有的方式是什么,用户与产品的接触点是什么,是没有接触点(拉新)、是跳转页(渠道广告投放量向产品访问量转化)、首页(留存)、详情页(留存促活分享等)、会员详情及付款页(付费转化)······

在每一个用户与产品的接触点,都设置至少一个亮点,思考现有产品是否已有亮点,若没有是否可以补充这样的亮点,补充后会带来多大的价值,会造成产品团队自身、目标用户群及其他用户群什么成本。

这样一步步,就可以用整体指导细节执行,为产品提供优化建议。

但想要完成上面的过程,还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

1.用户分群与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的交互、功能模块、流程是相对可见的,但用户定位是相对不可见的,如何对这类产品进行用户分群,用户可以有什么特征,不同特征的用户在同一场景下需求有什么区别?基于功能与用户价值匹配的原则,才能去反推用户定位。

(因此有分析价值的产品,是相对已是爆款的、目前成功的产品,未经市场验证的超新产品是不太值得分析的,因为可能产品团队也并没能将功能与用户价值匹配,这样推理出来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2.每一个运营阶段的分析方法和优化方法:借助传统的AARRR运营模型,即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获客,每一步的源头、发生问题的节点、可以使用的优化方法,甚至是如何打组合拳,都要掌握,腹中有笔墨,才能想出产品的优化建议。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